原画册

原画册致力于以摄影为媒介,探索艺术价值,拉近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

韩松:
原画册创始人
全球 iPhone 摄影大赛人物类金奖得主
是苹果、华为、OPPO等品牌手机合作摄影师
新加坡世界建筑节影展

在网易云课堂发布畅销课:
《静物美食摄影课程》、
《韩松手机摄影全系课:入门到创作》等
更多摄影课程在 网易云课堂 搜索 “原画册” 即可

清刊:朴素与谐谑



早晨五点我就爬起来,准备去离镇中心十几公里外的山头看日出。我住的家庭旅馆是老式的泰国木质民居,走起来有点地板有点嘎吱作响,于是我洗漱的时候放轻了脚步,生怕惊醒了房东。不过家里的双子狗早就蹲在门口准备见人就黏上去。一只黑白相间的狗,叫Mi Panda(大熊猫),另一只黄色的狗,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因为我不懂泰语,房东不懂英文,于是我只记得那只黑白狗的名字。从我入住开始,每天房东婆婆就笑嘻嘻地跟我拉家常,絮絮叨叨,尽管我一句也听不懂,当然正是这些举动让我觉得自己住进的是远房亲戚家而不是异国他乡。院子的门象征性地掩着,我走出去,果然不出所料,约好的嘟嘟车(三轮车)司机没有出现。司机的名字读音类似“蛋”于是在我手机里就有了这样一个神奇的名字。

蛋没有来,我只好打电话用刚学会的几句泰语夹杂着英语告诉他我到了。不过要不是旁边小店的老板主动帮忙,我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才能表达清楚我的确切位置。等蛋的时候,发现小镇依次排开的木门已经陆续打开,各家门前开始铺起长条的红地毯,居民们开始在地摊上整齐地摆放着盛满食物的金光闪闪的容器。准备好的居民便双手合十手握鲜花,双眼紧闭念叨着什么——这是化缘的准备工作。伴随着遥远的钟声,身着黄色袍的僧人就要来了。没等化缘的和尚走近,蛋来了。他的嘟嘟车和其他泰国人的一样,挂满了饰物插满了鲜花,很多饰物明显跟佛教有关系。当然最令人不解的是,车上还绑着个made in China的劣质音箱。我坐上车,伴着音箱带着老挝腔的泰语歌,和着车上叮当作响的饰物的声音,突突突地驶向山头。到现在我还觉得当时的场景很滑稽……

清刊是泰国东北伊森地区的一个边境小镇,以湄公河为界,对岸便是老挝。虽说这个小镇已经慢慢发展成泰国人本国人喜欢去的度假古镇,但这也并没有破坏这里的淳朴和真诚。

在这一地区,泰国和老挝都已湄公河为界,两国多年来的通商的渡口便形成如清刊这样的小镇。小镇的结构大致如此:沿河岸有一排木质民居,依次排开,这应该是渡口经济在建筑上的表现;民居背后有一条顺着河方向的内街,街的两旁也是林立的木屋;如果小镇规模继续发展的话,会在平行河流的方向形成第二条、第三条内街,各条内街之间每隔一段距离都有小巷(Soi)相连。而现代的小镇通常会有一条 与内地联通的公路垂直接驳在最靠里的内街,这附近一般镇中心,有警察局、医院、由于以及7-11便利店。

在清刊最值得玩味的当属当地的木质的民居。这些木民居都是用长条窄木板层层相叠形成屋身,屋檐、勒脚几乎没有装饰,朴实无华。屋顶是坡度并不大的缓坡,不知道在过去是不是茅草质地,现在已经更新为金属瓦楞板。泰国的炎热气候,催生了民居的“灰空间”,阳台、外廊、大屋檐下的休息区比比皆是。也只有在当地走一走,才能体会到烈日下屋檐刻画出来的深深的阴影有多么重要。

泰国这个气氛休闲的国家也渗透到了民居,你会发现哪怕是最普通的的人家都会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满花草,精心布置院落,摆上桌椅,经营自己的生活,其中不乏出彩的设计。虽然这种“设计”被中国的文艺青年称为“小清新”,但实际上这也只是泰国边远地区的乡民对自己生活的装点罢了。与朴素的木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碧辉煌的佛寺,同样在全民信仰的国家,哪怕是这样一个边陲小镇都会有几处形制不容小视的宗教场所。显然佛教让这里的人们变得祥和、安宁、欢乐,同时让这里的木屋、花园、街道也变得朴素、真实、舒适。

午后的清刊极其慵懒,烈日当空,屋檐下,阳台上到处都是打着瞌睡的居民。一家小咖啡店索性立了个牌子,写道“在休息呢,下午3点回来”,三点路过这家店的时候,“3点”被划去,改成“4点”,看来店主还没有睡饱,看到这个有点“幽默”牌子我会心一笑,不得不觉得当地人的可爱和随性。想到这里,我也就原谅了早上蛋的失约。到了晚上,安静的街道变成夜市,两旁的木屋勾勒出的空间成了长长的露天店铺,各种食物、饰物、工艺品应有尽有,讨价还价,嘻嘻哈哈,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像极了世外桃源。

木质民居、花园、小店和絮絮叨叨拉着我听不懂的家常的房东,确实给人舒心的感觉。这种感觉源自居民淳朴民风的和随性的个性表达,更源自“我”对这一切的参与。我想这便是迷人的“场所”吧。









本文已发表至《南方人物周刊》2014年第28期.总第401期

评论
热度(22)

© 原画册 | Powered by LOFTER